top of page

為何是台灣?
第55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傅榆在發表得獎感言時一番「希望我們的國家可以被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」的言論,引起了大眾的爭論,也讓出席的中國影人頻頻在台上「表態」。
看似被政治角力吸睛的金馬獎,卻意外地反映出各地影人對這個獎項、甚而是對台灣地區電影創作的重視以及珍惜。
不論統獨、不管你有什麼立場,在台灣,每個人都能表達自己的聲音,台灣作為華語地區最自由的創作地是無庸置疑的事實。
除了自由的創作環境,台灣悠長的電影創作史也是相當珍貴的資源。
然而,有創作空間與歷史仍不夠,台灣電影在這20年來面對著相當嚴峻的市場考驗,而我們期望透過分析2008年後的票房與檔期的資料,讓大家對於目前的國片環境有更清楚的了解!
為何是台灣
華語電影聖地

新電影?
後新電影?
你分清楚了嗎?
台灣新電影,指1980年代至1990年代左右,由台灣新生代電影工作者及電影導演所發起之電影改革運動。
大家熟悉的侯孝賢、楊德昌、吳念真、柯一正等導演都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,他們的作品也引起了國際關注,形成一股潮流。
那什麼是「後新電影」呢?
雖然台灣新電影浪潮為台灣電影打開國際知名度,但在90年代起,陸續遇到全球化、片廠轉型等問題,台灣電影在國內票房市場中遭遇嚴峻挑戰,這樣的現象直到2008年《海角七號》等電影在票房上取得革命性的突破後,情況才有了翻轉,「後新電影」一詞也開始被使用,泛指受到台灣新電影風潮影響、從2008年左右開始的新一波電影風潮。
在這樣的一波風潮中,不只產生了新一代的代表導演,台灣電影也開始向庶民文化靠近,同時,不同的類型片逐漸展露頭角,台灣電影正在努力的找尋新的方向及價值!
後新電影?
bottom of page